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,金属剑刃的碰撞声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练习着基本动作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仿佛在诉说着重回剑道的喜悦,这一幕,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期努力推动的成果——让孩子们在疫情后重新拥抱击剑运动,享受其中的乐趣与成长。
“击剑不仅仅是体育项目,它更是一种教育工具,能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、纪律性和抗压能力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王钰多年来致力于推广青少年击剑运动,她指出,随着社会逐渐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,许多孩子渴望重返剑道,但同时也面临着心理和身体上的挑战。“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安全、有趣的环境,让孩子重新发现击剑的魅力,而不是仅仅追求竞技成绩。”
王钰的倡议源于她对击剑运动的深刻理解,她回忆道,自己年轻时曾是一名击剑爱好者,后来转向管理和推广工作。“击剑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失败——每一次交锋都是一次学习机会,我想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。”她强调,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,孩子们需要更多机会来释放压力,重建社交联系,而击剑正能提供这样的平台。
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回归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他们与多家俱乐部合作,设计了“快乐击剑”课程,重点强调基础技能和团队互动,而非高强度竞争,这些课程包括游戏化训练,例如用彩色标记来区分动作要领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技术,王钰解释说:“我们减少了传统训练中的严格规范,增加了更多协作环节,孩子们会分组完成‘寻宝’任务,用剑尖触碰目标点,这既能锻炼协调性,又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感。”

协会组织了多场社区活动和友谊赛,旨在降低参赛门槛,王钰提到,近期一场在朝阳区举办的青少年击剑嘉年华吸引了超过200名孩子参加。“我们没有设置严格的排名,而是奖励每个参与者的努力,孩子们在比赛中互相鼓励,有的甚至结交了新朋友,这种氛围比奖牌更重要。”她分享了一个感人故事:一名10岁的女孩在疫情后变得内向,但通过参加这些活动,她逐渐找回了自信,现在主动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。
除了课程和活动,王钰还注重心理支持,她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合作,为教练和家长提供培训,帮助他们识别和处理孩子的焦虑情绪。“很多孩子担心自己技术生疏了,或者害怕在比赛中失败,我们教他们用‘成长心态’来看待挑战——每一次失误都是进步的一部分。”王钰说,她自己经常与孩子们交流,倾听他们的烦恼。“有一次,一个男孩告诉我,他因为一次失败想放弃击剑,我告诉他,我年轻时也曾输掉关键比赛,但那让我变得更坚强,那个男孩成了俱乐部里最积极的成员之一。”
王钰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,北京市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,王钰的倡议符合当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方向,即注重全面成长而非单纯竞技。“她的工作帮助许多家庭重新认识到击剑的价值,不仅提升了参与率,还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。”该负责人补充道,数据显示,自项目推出以来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俱乐部的注册人数增加了约30%,许多孩子表示他们“爱上了剑道上的每一刻”。
家长们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,一位姓李的母亲说,她的儿子在疫情期间变得沉迷电子设备,但通过参加王钰推荐的课程,他重新找到了运动的乐趣。“他每周都盼着去俱乐部,不仅身体更健康了,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,王秘书长说的对,击剑让孩子学会了坚持和尊重。”另一位父亲则提到,他的女儿在击剑中学会了如何处理压力:“她在学校考试前会练习深呼吸,就像在剑道上准备交锋一样,这让我们很欣慰。”
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,王钰坦言推广工作仍面临挑战,部分家长过于注重比赛成绩,给孩子施加了额外压力;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一些郊区孩子难以接触到高质量训练,为此,她计划扩大合作网络,与学校和教育机构联手,将击剑引入更多课外活动。“我们正在开发在线资源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通过视频学习基础动作,我还希望举办更多跨区域交流活动,让孩子们在剑道上相遇,分享彼此的故事。”
王钰的愿景不仅限于技术培训,她更希望通过击剑培养下一代的品格。“击剑是一门艺术,它要求你既勇敢又谦逊,当孩子站在剑道上,他们学会的不仅是攻击和防御,还有如何尊重对手、管理情绪,这些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。”她笑着说,自己最快乐的时刻,就是看到孩子们在训练后脸上洋溢的笑容。“那是一种纯粹的享受——不是因为他赢了,而是因为他尝试了。”

随着夕阳西下,训练厅里的孩子们陆续收起装备,互相击掌告别,王钰站在一旁,目光中充满希望,她相信,只要坚持“以孩子为中心”的理念,击剑运动将继续在北京乃至全国焕发活力。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,毕竟,体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更丰富。”她说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王钰和她的团队将继续奔波于各个俱乐部和社区,用热情和专业知识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,正如她所言,击剑之道,始于快乐,成于坚持,而这份快乐,正悄然间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,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发表评论